西藏地理

西藏自治區在中國的位置

西藏地理介紹了中國西藏自治區的地理。西藏自治區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位於北緯26°52′~36°32′,東經78°24′~99°01′之間,南北最寬約1000千米,東西最長達2000千米,面積有122萬多平方千米,約占中華人民共和國總面積的12.8%。東面和北面與中國青海省、四川省、雲南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西面和南面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相鄰。[1]

地形[編輯]

西藏及周邊地區地勢圖

青藏高原地處歐亞大陸的中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5000米以上的地區占西藏自治區土地面積的45.6%。是全球最高最大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青藏高原邊緣有高山環繞、峽谷深切,內部由廣闊的高原、高聳的山脈、棋布的湖盆、寬廣的盆地等大的地貌單元組成。青藏高原在地勢圖上通常展現為一片以棕褐色顯示的高地,是地球上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高原面之上有許多巨大的山脈綿延聳立。在這些高大山系之間,除了分布著若干次一級的山脈之外,主要是盆地、高原及寬谷。[2]

西藏大體可分為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北部是藏北高原,位於崑崙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占全自治區面積的三分之二;在岡底斯山和喜瑪拉雅山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是藏南谷地;藏東是高山峽谷區,為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橫斷山脈的一部分[3]。總的地勢從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海拔由5000米以上依次遞降到4000米左右,由低山、丘陵和寬谷盆地組合而成。[4]

距今兩億年前,本區原為一片汪洋大海,兩千多萬年前始在喜馬拉雅山運動中大幅崛起,形成今日的高原地貌。在整個地質歷史過程中,西藏自治區從北向南逐步海退成陸。北面的崑崙山最早,隨後為中部的喀喇崑崙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南部藏南谷地和喜馬拉雅山區最晚。[5]

山脈[編輯]

西藏高峰海撥[6]

山峰名稱

所在地

海拔高度(米)

珠穆朗瑪峰

定日

8848.13

洛子峰

定日

8516

馬卡魯峰

定日

8463

希夏邦馬峰

聶拉木

8027

卓奧友峰

定日

8201

納木那尼峰

普蘭縣

7694

念青唐古拉峰

當雄

7162

南迦巴瓦峰

林芝

7782

西藏高原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雪峰有54座,6000米以上的12座,5000米以上的200多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就有近千座。5000米以上的山峰大多終年積雪,冰川廣布。青藏高原的骨架主要由下列山脈組成:[7]

喜馬拉雅山脈位於西藏高原南側,是一條近似東西向的弧形山系,其主要部分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的交界線上。全長2400公里,寬200~300公里,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其間,高峰林立,超過7000米的山峰50多座,超過8000米的11座。位於喜馬拉雅山中段中國-尼泊爾邊界上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在珠穆朗瑪峰周圍5000多平方公里內,8000米以上的高峰4座,7000米以上的高峰40餘座,形成了獨特的高峰匯聚現象。

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兩山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橫亙於西藏高原中部,是藏北與藏南、藏東南的分界線,也是西藏外流河與內流河的分界線。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海拔6656米,是著名的佛教朝聖地。

喀喇崑崙山、唐古拉山,前者主體部分在新疆與克什米爾交界線上,西藏境內只是它的東延部分,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在東經90°附近與唐古拉山相連接。唐古拉山是西藏與青海的界山,南北寬達160公里,主體部分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但相對高度僅500米左右;最高峰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米,為長江的發源地。

崑崙山自西向東橫亙於西藏高原的北側,是西藏與新疆的界山。東西長2500公里,南北寬15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有亞洲脊柱之稱。西藏境內的崑崙山只是其南支的一部分。

東南部是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是藏東及四川、雲南一組山脈的總稱,是中國最長、最寬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8]

從西藏向南眺望喜馬拉雅山及珠穆朗瑪峰。

冰川[編輯]

絨布冰川和珠穆朗瑪峰

西藏有冰川面積27,676平方公里。主要集中於以下三處:

藏東南,即念青唐古拉山東南段納木錯湖周圍,著名的有南迦巴瓦雪峰和加拉白壘雪峰,有西藏境內最長的恰青冰川;

喜馬拉雅山脈東段的羊卓雍錯附近區域、橫斷山脈的貢嘎山周圍,並以海洋性冰川為主;

珠穆朗瑪峰周圍地區有名的為絨布冰川,這一帶以冰塔林壯觀而著稱。

青藏高原地區的冰川之特點就是雪線高,東絨布冰川最高雪線達到海拔6200米[9]。但位於西藏東南的念青唐古拉山與伯舒拉嶺的接合部的米堆冰川屬於海洋性冰川,雪線海拔只有4600米,末端只有24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10]

峽谷[編輯]

雅魯藏布大峽谷

西藏擁有眾多峽谷,主要分布在西藏高原東部和南部邊緣地區,其中最著名的是雅魯藏布大峽谷和藏東三江峽谷。其中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位於西藏東南部的米林縣和墨脫縣境內[11],全長504.6公里,最深處6009米[12],平均深度2268米,是世界上最深、最長、海拔最高的河流峽谷[13]。三江峽谷位於橫斷山區,三條江與三列山脈相間分布,從西向東依次是伯舒拉嶺、怒江、他念他翁山、瀾滄江、芒康山、金沙江[14]。

河流[編輯]

主條目:西藏河流列表

西藏境內流域面積大於一萬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餘條,大於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多條,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數以千計。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大河都流經這裡,其中怒江、雅魯藏布江發源於西藏。西藏高原還分布有眾多國際河流,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湄公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這裡。西藏河流的水源主要有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三種補給形式組成,流量豐富,含沙量小,水質好。特點是徑流季節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小,水溫偏低。[15]

西藏的河流按最終歸宿可劃分為四大水系,即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藏北內流水系、藏南內流水系。[16]

湖泊[編輯]

參見:西藏湖泊列表

納木錯是西藏最大的湖泊。

西藏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區,湖泊總面積約2.38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湖泊總面積的30%。1500多個大小不一、景致各異的湖泊錯落鑲嵌於群山莽原之間,其中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有納木錯、色林錯和扎日南木錯,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個。超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787個。[17]

西藏湖泊類型多樣,幾乎包含了中國湖泊的所有特徵;區屬湖泊中,淡水湖少,鹹水湖多,初步查明的各類鹽湖大約有251個,總面積約8000平方公里,鹽湖的周圍多有豐饒的牧場,也是多種珍貴野生動物經常成群結隊出沒之地。

西藏最為著名的湖泊有納木錯、羊卓雍湖、瑪旁雍錯、班公湖、巴松錯、森里錯等。[18]

氣候[編輯]

西藏的氣候,由於地形、地貌和大氣環流的影響,獨特而且複雜多樣。氣候總體上具有西北嚴寒乾燥,東南溫暖濕潤的特點。氣候類型也因此自東南向西北依次有:熱帶、亞熱帶、高原溫帶、高原亞寒帶,高原寒帶等各種類型。在藏東南和喜馬拉雅山南坡高山峽谷地區,由於地勢迭次升高,氣溫逐漸下降,氣候發生從熱帶或亞熱帶氣候到溫帶、寒溫帶和寒帶氣候的垂直變化。[19]

在冬季西風和夏季西南季風的交替控制下,西藏乾季和雨季的分別非常明顯,一般每年10月至翌年4月為乾季;5月至9月為雨季,雨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各地降水量也嚴重不均,年降水量自東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漸向西北遞減到50毫米。[20]

藏南和藏北氣候差異很大。藏南谷地受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8℃,最低月均氣溫-16℃,最高月均氣溫16℃以上。藏北高原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0℃以下,冰凍期長達半年,最高的7月不超過10℃,6~8月較溫暖,雨季多夜雨,冬春多大風。[21]

資源[編輯]

能源[編輯]

羊八井地熱發電廠

西藏高原地區遼闊,擁有豐富的能源,其中尤以太陽能、水力、地熱三者為最。西藏太陽能為全中國最豐富的地區。拉薩,即因年日照數在3000小時以上,而有「日光城」之稱。高原之上,亦為中國各大河流的發源地,如怒江等,水力蘊藏量為中國第一。高原上,日溫差甚大,所謂「一年無四季,一日見四季」正是形容年日溫差變化最佳的寫照。[22]

西藏高溫地熱資源占全國地熱總量的80%,主要分布在青藏鐵路沿線的拉薩-尼木-羊八井-那曲-錯納湖一帶。此外,「一江兩河」(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地區和藏北無人區也蘊藏有豐富的地熱資源。[23]

礦產[編輯]

1964年中國科學院西藏綜合考察隊考察西藏資源

2011年唯一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榮譽授予了《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項目,該項目組織專家大範圍調查了青藏高原礦產,補齊了以往的空白,首次發現念青唐古拉、岡底斯、班公湖-怒江三大巨型成礦帶,發現驅龍、甲瑪、雄村等7個超大型和25個大型礦床,潛在經濟價值3兆元人民幣以上。驅龍銅礦儲量1036萬噸,規模躍居中國國內第一,甲瑪多金屬礦相當於10個標準大型銅礦、5個標準大型金礦。預計整個青藏高原礦產資源總量可達銅8000萬噸,金2000噸,鉛鋅3000萬噸。[24]

此外,青藏高原特有永凍土帶里蘊含著豐富的可燃冰,超過350億噸油當量的可燃冰,超過鄂爾多斯盆地含量。[25]

自然災害[編輯]

泥石流、滑坡、山崩是西藏東南部山區常見的突發性的自然災害現象。泥石流由大量的土、砂、石塊和聚礫等固體物質與水組成,沖毀路基橋涵、埋沒農田森林、堵塞江河、毀壞村鎮,帶來巨大損失。2000年4月9日,波密縣易貢鄉扎木龍山發生的特大山崩,形成長2500米,寬2000米,高180米的大壩,封堵了易貢湖的出口。[26]

參見[編輯]

青藏高原

參考文獻[編輯]

^ 謝志強. 不可不知的地理常识. 青蘋果數據中心. 2013-12-24.

^ 西藏自治区自然地理概况. 中國網. 2009-11-24 [2017-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5).

^ 西藏的地理. 中國中央電視台. [2017-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6).

^ 楊勤業; 鄭度. 西藏地理 (自然卷), Volume 51. 五洲傳播出版社. 2004. ISBN 780113916X.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 (幫助)

^ 萬天豐. 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 地質出版社. 2004-06: 180–197. ISBN 7-116-03991-0.

^ 西藏高峰海拨. 四川省中國旅行社. [2017-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6).

^ 西藏的山脉. 藏人行政中央官方網. [2017-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 張曉明. 中国西藏. 五洲傳播出版社. 2004: 3–4. ISBN 7508506073.

^ 西藏专辑.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2005, (9).

^ 肖東發; 台運真. 地理恩赐:地质蕴含之美与价值. 北京: 現代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143-2349-8.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 (幫助)

^ 八进雅鲁藏布大峡谷.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2017-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1).

^ 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地球最深峡谷. 新浪. 2014-01-06 [2017-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4).

^ 探秘雅鲁藏布大峡谷. 搜狐旅遊. 2005-05-20 [2017-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關漢祥. 怒江大峽谷. Sing Tao Publishing. 2011-11-14. ISBN 9626729945.

^ 安才旦. 西藏旅游. 五洲傳播出版社. 2002: 15. ISBN 7801139151.

^ 西藏主要河流. 人民網. 中國西藏新聞網. [2017-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 安才旦. 中国西藏旅游指南. 五洲傳播出版社. 2003: 16–18. ISBN 7508502310.

^ 董恆年. 美丽西藏: 读酷高清插图版. XinXueTang. 2014-09-01. ISBN 7509410207.

^ 王曉梅 (編). 一本书读懂地理知识. 中央編譯局. 2015-05-20.

^ 陳曉丹. 中国地理博览3. 青蘋果數據中心. 2013-11-26.

^ 吳祥定; 林振耀. 西藏的气候.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6.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 (幫助)

^ 西藏有哪些能源资源?. 藏人文化網. 2016-08-03 [2017-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6).

^ 黎華玲. 西藏发现地热显示区672处. 新華社. 2016-01-16 [2017-07-25].

^ 國土資源部通報表揚「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重大找礦突破」單位. 台灣法律網. 2012-07-18 [2017-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6).

^ 龐名立. 青藏高原可燃冰:不是资源就是祸害!. 無所不能. 2015-01-28 [2017-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4).

^ 赫白. 易贡国家地质公园. 中國國家地理-藏東南高山峽谷中的秘境. 2006, (04) [2017-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3).

外部連結[編輯]

閱論編西藏自治區主題拉薩市(自治區首府)、印度達蘭薩拉(西藏流亡政府所在地)歷史概述

年表

歐洲人在西藏的探險史(英語:History of European exploration in Tibet)

護照史

貨幣史

藏尼銀錢貿易

攝影史

分期

史前(新石器時期)

象雄

吐蕃

年表

與唐朝關係

分裂時期

臣民大反叛

古格王朝

與宋朝關係

蒙古入侵

元朝統治

宣政院

薩迦派

帕木竹巴

仁蚌巴

夏瑪巴

噶瑪巴

藏巴汗王朝

與明朝關係

和碩特汗國

甘丹頗章

格魯派

清朝統治

清朝征服西藏

駐藏大臣

藏區分治

清朝藏軍

川軍入藏

1912-1951年

與民國關係

第一次驅漢事件

藏軍

西姆拉條約

康藏邊界糾紛

第二次驅漢事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

昌都戰役

十七條協議

解放軍進駐西藏

七萬言書

抗議和騷亂(英語:Protests and uprisings in Tibet since 1950)

1959年

1989年

2008年

2012年

地理

植物

湖泊

山脈

喜馬拉雅山

洛子峰 / 章子峰

南迦巴瓦峰

唐古拉

河流

雅魯藏布江

大峽谷

絨布冰川

青藏高原

羌塘

自然保護區

峽谷

傳統地區

安多地區

康區

烏思藏

政治

西藏自治區

政府

黨委

人大

人大常委會

政協

外事辦

領導人

西藏君主

吐蕃君主

自治區主席

自治區黨委書記

藏人行政中央

議會

名稱

對外關係(英語:Foreign relations of Tibet)

檀越關係(英語:Patron and priest relationship)

藏印關係(英語:India–Tibet relations)

中情局西藏項目

人權

LGBT權益

藏獨

農奴

西藏問題

經濟

郵票和郵政史

貨幣史

藏幣

西藏交通

青藏鐵路

川藏鐵路

拉日鐵路

拉林鐵路

青藏公路

川藏公路

拉薩貢嘎機場

旅遊業

社會

教育

語言

宗教

藏傳佛教

達賴喇嘛

班禪喇嘛

拉姆拉錯

轉經筒

煨桑

金瓶掣籤

苯教

漢化

社會階層

藏族

羌巴(英語:Changpa)

由牧族(英語:Yolmo)

海外藏人

姓名

文化

藝術

曆法

飲食

國徽

節日

旗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哈達(禮敬圍巾)

文學

吐蕃大事紀年

吐蕃贊普傳記

格薩爾王傳

倉央嘉措詩歌

作家(英語:List of Tibetan writers)

音樂

藏學

藏醫

四部醫典

分類

閱論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疆域邊界:中越 · 中寮 · 中緬 · 中不 · 中印 · 中尼 · 中巴 · 中阿 · 中塔 · 中吉 · 中哈 · 中蒙 · 中俄 · 中朝海域:中國海岸線 · 島嶼 · 領海基線 · 專屬經濟區 · 大陸架六大行政區東北 · 華北 · 華東 · 中南(華中 · 華南) · 西南 · 西北四大經濟區東部經濟區 · 西部經濟區 · 中部經濟區 · 東北經濟區地形地貌山峰 · 山脈 · 丘陵 · 高原 · 盆地 · 平原 · 冰川 · 丹霞 · 沙漠 · 島嶼 · 半島 · 水域 · 海域 · 海灣 · 海峽 · 內陸水域 · 河流(最長河流) · 湖泊(淡水湖泊 · 鹹水湖泊 · 最大湖泊)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線(南北分界線) · 黑河—騰衝線(人口分界線)自然資源土地 · 陸地 · 耕地 · 森林 · 草地 · 水資源 · 荒漠 · 礦產 · 石油區域地理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慶 · 安徽 · 福建 · 甘肅 · 廣東 · 貴州 · 海南 · 河北 · 河南 · 黑龍江 · 湖北 · 湖南 · 吉林 · 江蘇 · 江西 · 遼寧 · 青海 · 山東 · 山西 · 陝西 · 四川 · 雲南 · 浙江 · 廣西 · 內蒙古 · 寧夏 · 西藏 · 新疆 · 香港 · 澳門其他可持續發展 · 環境保護 · 自然災害

友情链接